近日,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青山國家地質公園發布通告,全面禁止進入青山景區未開放區域開展旅游和戶外活動。這一禁令,源于一些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的“青山大裂縫打卡攻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而青山大裂縫存在山洪、地質災害等隱患,盲目進入或將危及生命。
如今,貼有“小眾秘境”“網紅野景”“狂野穿越”等標簽的作品,在社交與短視頻平臺肆意傳播。鏡頭前,是一些博主精心渲染的“原生態浪漫”;鏡頭后,卻是無人設防的安全漏洞。不少發布者與瀏覽者只逐風景、無視風險,導致悲劇頻發:8月16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烏蓋蘇木東烏蓋溝上游突發山洪,沖走13名露營者,致12人遇難;8月初,在廣東惠東縣白馬山一“野景點”,6名游客被水沖走,5人不幸身亡;4月,浙江仙居縣南峰街道一輛越野車在“野景點”落水,造成2人遇難……血淋淋的教訓,仍未能阻止“野景點”傳播與游客追捧,癥結何在?
其一,平臺流量邏輯助推風險傳播。傳統景區內容難獲高流量,而“野景點”憑借“奇特”“危險”“神秘”的標簽更易博眼球。部分博主為賺點擊量,刻意為“野景點”貼上“探險圣地”“世外桃源”的標簽,放大“野”的吸引力,對安全風險卻絕口不提。
其二,公眾獵奇心理與有意引導疊加。當下不少人向往原生態探險,部分博主精準迎合這種獵奇心理,發布詳細“打卡攻略”。在博主的誘導話術下,多數人忽視風險;即便有人察覺危險,也因“幸存者偏差”心存僥幸,認為“別人沒事,自己也不會倒霉”,為“野景點”的傳播提供了土壤。
其三,監管難度大且違法成本低。監管部門對“野景點”風險多以提醒為主,未造成實際傷害時難以對發布者進行嚴肅懲處;部分博主用諧音、方言、剪輯等手段規避平臺審核,等平臺接到舉報或事故發生時,相關內容已大量擴散。
斬斷“野景點”傳播鏈,需從源頭發力、多管齊下。要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平臺不能僅在事后補救,應主動對“野景點”攻略視頻強制標注風險或下架,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加強“身份認證+內容過濾”,自動屏蔽高風險內容;建立跨平臺信息互通機制,對屢次違規賬號予以封禁,并限制賬號主體跨平臺注冊,切斷危險信息傳播鏈。要強化監管部門聯合執法,聯動清理違規“野景點”內容,對刻意隱瞞風險、誘導進入“野景點”的創作者依法追責,讓“流量至上”者付出代價。要加強安全宣傳與公眾引導,各地應持續大力普及“野景點”風險知識,讓公眾明白“秘境即險境”,摒棄對“小眾”“野生”的盲目追捧;鼓勵公眾舉報違規攻略,自覺抵制誘惑。
當前仍處于地質災害風險高發期,“野景點”的升溫與平臺的推波助瀾,將部分公眾推向“生死考驗”。各地在打擊“野景點”作品違規傳播的同時,也需關注公眾親近自然的需求,推出官方安全路線、改造具備安全條件的未開發區域,實現探險和安全的統籌兼顧。
生命不容僥幸。那些被刻意美化的“秘境”,從來都不是浪漫的注腳,而是安全的盲區。要讓不良網絡引導徹底“休矣”,需監管“硬”、平臺“嚴”、公眾“警”。唯有打破“野景點”的美化濾鏡,讓安全警示穿透流量迷霧,才能讓風景真正成為愉悅的饋贈,而非驚魂的考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