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發力農村電商育強人才隊伍助力鄉村振興
“數字東風”憑借力 “頭雁”帶著產業“飛”
9月1日,秀英區生態農業協會會長吳禮奮(右)圍繞短視頻內容拍攝制作等方面開展線上培訓。記者 石中華 攝
近日,商務部發布2025年全國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其中,海口有5人入選全國農村電商帶頭人典型案例。這份榮譽的背后,是我市近年來在農村電商領域持續發力,通過創新探索“黨建+電商+人才”培育模式,健全組織體系、育強電商隊伍、完善基礎設施,有效推動產業轉型、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的成果。
從火山腳下的荔枝園,到美桐村的富貴竹,一批批農村電商帶頭人以創新破局,用“訂單農業”打通產銷堵點,借產業鏈延伸讓“一季鮮”變“全年甜”,讓海口火山荔枝等特色農產品乘“數字東風”走向全國甚至海外,為海口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模式創新 “訂單式”激活產業動力
“咱們的瓊州月月餅預售破400單,這幾天可以啟動生產了,正好趕在節前發貨。”8月31日,海南厚利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靜在位于瓊山區的倉庫里,一邊核對訂單數據,一邊聯系合作方海南振鄉食品有限公司。辦公桌上,幾款融入海口本地食材的月餅樣品格外惹眼,這些是吳曉靜通過電商平臺捕捉需求后推出的“定制款”。
“此前在瓊山區舊州鎮紅衛村調研時,發現村里的冷庫僅在荔枝季啟用。”吳曉靜告訴記者,為盤活資源,她牽頭引導該村與本地企業合作成立振鄉食品公司,推出“訂單農業+節慶產品”模式,借助冷庫的廠房和儲存設備生產節慶產品,有效提高冷庫利用率。“我們公司負責銷售,紅衛村按訂單量生產,不浪費資源,也不盲目投產。”吳曉靜介紹,如今,這套模式已應用于多個品類,在保障產品品質的同時,也讓農戶收益更穩定。
吳曉靜的實踐,是海口以訂單式農業激活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的生動注腳。近年來,海口聚焦農產品產銷銜接痛點,鼓勵農村電商帶頭人探索“訂單農業+電商”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生產端升級。
同樣創新破局的還有美蘭區大致坡鎮美桐村。這個有著20多年富貴竹種植歷史的村莊,曾長期面臨“批發商壓價、雨季滯銷”困境。“以前富貴竹長得再好,也得等收購商上門,價格說降就降。”美桐村黨支部書記林書俊說,今年村里成立了美桐花卉專業合作社,組建電商直播團隊,既打通了銷售渠道,又能為村民提供靈活就業崗位。
該村村民顏為柏是電商直播團隊的主播之一,他告訴記者,電商直播采取訂單式銷售模式,即使現在是淡季,平均每次直播也可以賣到2000單左右,有效緩解村民銷售困難的問題。
從盤活閑置冷庫,到開設田間直播間,海口農村電商帶頭人以“訂單”為紐帶,在城鄉間織密產銷網,不僅讓農戶不愁銷路,更實現“商家有利潤、群眾有收入、集體有效益”,助力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增收。
海口火山荔枝品牌運營中心主任黃時京(右)在直播間推介火山荔枝王。記者 石中華 攝
三產聯動 “鏈生態”形成疊加效應
當“訂單模式”打通了產銷的“最后一公里”,海口的農村電商帶頭人開始跳出“就產品賣產品”的局限,以電商為紐帶串聯起種植、加工、文旅等多元業態,推動鄉村產業從“單點突破”向“系統升級”跨越。
8月31日,在海口火山荔枝品牌運營中心加工車間里,工作人員正忙碌地打包通過線上渠道訂購的黃皮干、荔枝干,并發往全國各地。“我們不僅賣鮮果,更在產業鏈上做文章。”海口火山荔枝品牌運營中心主任黃時京告訴記者,去年來,該中心啟動荔枝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荔枝干、荔枝酒、荔枝面膜等12款產品,讓“季節性生產”變作“全年銷售”,深加工產品銷售額占比從5%提升至25%。
這種“產業延伸”模式的探索,正在海口各鄉鎮多點開花。瓊山區大坡鎮的胡椒產業,曾因“只賣原料”陷入價格受制于人的困境。如今,通過當地電商帶頭人的牽線推廣,產業鏈延長了,“小胡椒”也成了富民“大產業”。
“我們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打開市場,既讓農產品銷路更寬,也讓消費者吃上原生態農產品。”萬頌壹(海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德華介紹,近年來,公司扎根海口市瓊山區,與海南多個村莊展開合作,通過品牌打造、物流優化、農文旅融合等舉措,主導打造“瓊山北緯18度”區域農產品品牌,并推出“萬頌壹農團”微信小程序,將旗下連鎖烘焙店變成社區取貨體驗店,讓大坡胡椒、三門坡荔枝等特色農產品直達消費者餐桌。多年來,他們已帶動超500戶農戶增收,公司年營業額突破3350萬元。
此外,該公司還助力鄉村產業從“單一經濟”向“業態融合”升級,通過推出“電商+鄉村旅游+農產品體驗”模式,帶動休閑旅游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讓農民既有“賣貨錢”,又有“旅游賬”。“農戶的農產品銷售收入與農家樂、民宿收入形成‘疊加效應’,這正是產業融合的魅力。”陳德華說。
從“賣鮮果”到“賣產品”,從“賣產品”到“賣體驗”,海口農村電商帶頭人正不斷探索“品種革新+電商賦能+利益共享”的實踐路徑,讓鄉村產業既有經濟價值,更有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為農村電商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鮮活樣本。
在美蘭區大致坡鎮美桐村,電商團隊正在向網友直播富貴竹的打包過程。記者 陳曉潔 攝
政策護航 “育人才”筑牢電商根基
產業的壯大,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而人才的成長,更需要政策的沃土。在海口,從政府到協會,一場“上下聯動”的電商人才培育行動,正在為農村電商的長遠發展蓄力。
9月1日下午,在海口·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海口市秀英區生態農業協會會長吳禮奮正圍繞直播營銷、短視頻運營、短視頻內容拍攝制作等方面開展線上培訓。“自2015年返鄉創業后,我利用所學知識,當起了一名‘電商搭橋人’,教村民電商運營技能,幫助農戶利用互聯網解決銷路問題。”吳禮奮說。
這樣的培訓場景,在如今的海口已越發常見。近日,美蘭區舉辦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暨“美蘭好品”農業達人新媒體實戰直播活動,通過詳細教學,進一步提升農業達人短視頻制作、直播帶貨、電商運營等技能,旨在打造一支具備新媒體運營能力、品牌傳播意識、實戰帶貨技能的本土化新農人隊伍,推動“美蘭好品”品牌從“流量”向“銷量”轉化,不斷帶動美蘭區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此次活動讓大家學習了直播話語表達、短視頻拍攝等多種技巧,非常實用,我們希望能通過線上銷售渠道讓大致坡鳳梨走進更多人家。”胖姐鳳梨農業供應鏈管理(海南)有限公司電商經理林道德說。
近年來,依托《省商務廳等11部門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海口通過開展電商培訓、扶持帶頭人等舉措,持續優化農村電商生態。在各級政府的持續發力下,海口農村電商正在快速發展。“今年荔枝季期間,永興鎮僅通過電商平臺賣出的火山荔枝王就達800萬斤,線上訂單量同比激增120%。”秀英區永興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通過實施“黨建+電商+人才”的培育模式,讓新農人隊伍不斷壯大。今年,永興鎮培訓電商從業人員超2000人,建成38個村級電商服務站,借力電商平臺助推本地優質產品變為群眾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從模式創新到產業融合,從人才培育到生態優化,海口的農村電商帶頭人正帶著椰城農產品在數字經濟的賽道上加速奔跑。在青山綠水間,海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正愈寫愈鮮活。
8月30日,在海南厚利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靜正在直播推介瓊州月月餅。記者 蘇弼坤 攝
記者手記
放大“頭雁效應”要架橋“云端”更要扎根鄉土
從冷庫訂單到田間直播,從農產品深加工到“農產品+旅游”融合發展,走訪海口農村電商帶頭人的過程中,最觸動記者的不僅是他們將火山荔枝等特色農產品賣向全國的業績,更是“自己先蹚路,再拉著鄉親跑”的韌勁。他們如鄉村數字經濟的“頭雁”,讓“電商能致富”從概念變成現實。
要放大“頭雁效應”,就要讓“單打獨斗”變“抱團前行”,要在架橋“云端”的同時更注重扎根鄉土。一方面可以通過組建帶頭人聯盟,推動渠道、技術對接,另一方面也要重點織密農村物流網絡,整合倉儲資源建成共享網點,讓小農戶也能用上冷鏈、標準包裝,讓直播帶貨新業態真正觸達村莊、觸及農戶。
與此同時,要為“長效發展”注入活水。持續開展電商培訓,打通“傳幫帶”激勵通道;推動“跨季品類聯動”,讓直播團隊全年“不閑置”。此外,完善農村物流基建至關重要,只有搭建更高效的農村物流網絡,才能讓農產品直播帶貨惠及更多農村,讓“土貨”更便捷地走向全國甚至海外。
當帶頭人的闖勁能有效與精準的政策、織密的物流網結合起來,相信海口農村電商產業也會越來越紅火。
海口5人入選全國農村電商帶頭人典型案例:
海口火山荔枝品牌運營中心主任黃時京
海南厚利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靜
海口市秀英區生態農業協會會長吳禮奮
海南漫游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建雄
萬頌壹(海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德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