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內產業鏈不完善 企業規模小、散 行業標準缺位 物流成本較高……
一碗糟粕醋的產業化長跑
古語有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在海南,人們就用“糟粕”這個“邊角料”打開了一本新的“生意經”。
這幾年,旅游熱度“添火”,社交媒體傳播“加柴”,海南糟粕醋逐漸“走紅”,從地方小眾美食,到游客“打卡”品嘗的特色單品,一步步走進國內外消費者的視野,并引來大型零售平臺和國內食品加工企業的關注。在復合調味料與酸湯市場迎來風口的大趨勢下,海南糟粕醋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仍需在產業化道路上“打怪升級”,才能將一時的熱度,轉化為長久的發展。
破解保質期困局
用預包裝打開市場半徑
起鍋煮醋,裝罐打包……早上5點,天還沒亮,在定安縣雷鳴鎮山地村的鋪前三婆糟粕醋加工廠已經燈火通明。流水線輪轉、打包機繁忙,工人守著儀器檢驗,開著叉車裝運,一箱箱尚帶著余溫的糟粕醋,伴著泛起魚肚白的天色,被運往全島各地。
近年來,糟粕醋漸漸從省內香到省外,成為國內外游客來海南必“打卡”的明星產品之一。不少游客嘗過這碗“海南酸湯”后,在社交媒體上直呼“一口淪陷”“太上頭”。
嗅到商機的國內頭部互聯網零售企業相中了這匹“黑馬”。2022年底,盒馬試水推出糟粕醋火鍋,上線僅兩周,它便躍居火鍋鍋底排行榜TOP2。
然而,尷尬的是,彼時海南本地糟粕醋產業化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多為小作坊式生產,品質與產量穩定性均無法滿足全國市場的供應需求。最終,盒馬研發團隊不得不選擇湖南相關企業進行代工,海南糟粕醋企業沒能分到“這杯羹”。
曾經限制糟粕醋“出島”的首要因素,是保鮮問題。“糟粕醋的天然發酵特性,注定了其對溫度與存放時間極為敏感。按最初傳統技藝制作的糟粕醋,沒有滅菌環節,保質期比較短,常溫情況下一般只能存放7天左右。”定安啊喔哦食品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冠坦言,如果發貨目的地在省外,尤其北方省市,單運輸就得3天左右,這樣一來,若保鮮工藝不改進,海南糟粕醋所能輻射的市場半徑就大受局限。
如何才能讓海南糟粕醋打開更大的市場版圖?預包裝,成為省內糟粕醋企業相繼得出的解題思路。
2020年前后,鋪前三婆糟粕醋開始研制預包裝糟粕醋產品,探索將糟粕醋拆分為米湯、辣椒油、調味料等部分,分別進行預包裝,使其保質期得以從7天延長至6個月。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海南本土企業開始研發生產濃縮型糟粕醋湯底的預包裝產品。例如海島永芳、年百順等品牌也先后依托各自的自動化工廠,探索這一賽道。就在2024年12月,海島永芳將預包裝濃縮型糟粕醋帶上冬交會的平臺,獲得國內外客商的廣泛關注。
從全國范圍來看,復合調味品市場規模近年來正處于持續擴張期。勤策消費研究發布的《2025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報告》指出,以火鍋底料、預制菜調料為代表的復合調味料正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857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1265億元。報告還指出,復合調味料的創新活力體現在功能化、地域化兩個維度。而糟粕醋正是一款地域特色明顯的復合調味料。
有了預包裝作為“走出去”的“基底”,海南的糟粕醋企業近年來還積極投入糟粕醋快消品的研發,為糟粕醋“拓賽道”,將更多“寶藏”吃法帶給消費者。
“除了火鍋湯底,糟粕醋還能以更多‘面目’出現在餐桌上。”林冠表示,該公司比照方便面的形式,研制了糟粕醋海鮮米粉,將糟粕醋帶入快消品賽道。
配套產業鏈不齊
配菜不得不“舍近求遠”
然而,直到涉足快消品領域,不少糟粕醋企業才發現,海南省內配套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缺失,成為“糟粕醋+”產業發展的又一掣肘。
干米粉來自湖南懷化,香菜包與響鈴卷來自廣西柳州,蛤蜊來自遼寧丹東,花甲肉來自遼寧大連,海帶絲來自河南登封……三婆糟粕醋海鮮米粉外包裝窄窄的側面上,印滿了產品配料表,其中,除了糟粕醋濃縮包、蒜頭油包、調味粉、辣椒油包、野山椒醬等調味料包產自海南本地,其余食材都來自五湖四海。海島永芳的糟粕醋預包裝速食產品也是如此。
“海南四面環海,蛤蜊、花甲、海帶等海產豐富,米粉、香菜等也是本地常見的食材。但我們需要的不是初級農產品,而是處理干凈、包裝好的加工品。”林冠告訴記者,由于本地上下游相關產業鏈不全,沒有企業能夠達到他們對配菜產品的標準與要求,公司不得不到省外進行采購。
配料“舍近求遠”,意味著物流成本上升。每一種產自省外的配料,都要先通過物流寄到海南,在海南的加工廠內“集合”,重新組合、裝袋,再通過物流寄給省內外的客戶。在這過程中產生的時間和運費成本,最終都會疊加到產品價格上,剝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行業標準缺位
良莠不齊制約品牌升級
事實上,除了配套產業鏈尚未形成,省內糟粕醋企業本身也處于良莠不齊的狀態。
據海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聯合文昌市政協、定安縣政協收集的調研數據,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南全省共有糟粕醋生產、餐飲主體270余家,其中51.9%在近5年內成立,且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注冊資本100萬元(含)以下的經營主體有256家,占比達94.8%。2024年全年,海南糟粕醋行業產值為1億元左右。
諸多家庭式、作坊式“粗放”生產,令部分糟粕醋產品品質難以得到保證,也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憂。
記者走訪海口、文昌等地發現,目前市面上仍有部分糟粕醋產品未標記清晰的生產企業、生產日期與生產地址等。而在市場監管部門公開的相關案件中,也可見到對于類似不規范行為的處罰,例如2024年6月,文昌鋪前林某糟粕醋加工廠就因涉嫌標簽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被文昌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立案調查后處以罰款。
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糟粕醋企業意識到,成立行業協會形成產業合力,樹立地方性糟粕醋行業標準,打造具有地理標志性的海南糟粕醋品牌,迫在眉睫。
采訪過程中,多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著糟粕醋“走紅”,目前部分省外企業已開始“跟風”做糟粕醋產品,但是無論是原料選取、生產工藝都相對“粗制濫造”,也容易使省外消費者對海南糟粕醋的認知產生錯誤的偏差。
“當談到制定行業標準時,我們說的是為行業規范劃設底線,從而引導整個海南糟粕醋行業更安全地生產,對海南糟粕醋品牌的發展形成基礎保障。”海南年百順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振華表示,這并不是抬高小作坊、小企業入行的門檻,變相扼殺他們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實際上,行業良性發展、蛋糕越做越大,各類經營主體才能百花齊放。
政策支持加碼
用“組合拳”助推產業升級
令海南糟粕醋企業欣慰的是,海南糟粕醋行業標準的制定已提上日程。而且,這個“接地氣”的產業,正獲得更多政府層面的支持與助力。
7月10日,海南省政府召開專題會,研究推動糟粕醋產業發展事宜,就糟粕醋如何“破圈”提出了諸多思路與要求。會議提出,要以糟粕醋產業為切入口,堅持工業化思維、全產業鏈思路,按照“特色化建基地、產業化擴規模、科技化筑基礎、標準化提質量、品牌化增效益、體系化促融合”的發展路徑,編制頂層設計,形成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建設產業集聚區,打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以及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打好“區域公共品牌+地理標志商標+企業品牌”組合拳,構建“原產地地理標志+企業商標”品牌矩陣等,培育一批叫得響、有特色的海南糟粕醋品牌。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南省衛健委相關部門已啟動糟粕醋行業標準相關制定工作,今年6月,文昌市也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糟粕醋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旨在推動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出制定地方性標準,明確生產工藝、原料配比和質量要求,推動從傳統作坊向工業化、自動化轉型,保障食品安全與文化傳承,逐步將打造海南特色糟粕醋產業體系。地方小吃產業化的關鍵在于“協會+標準+園區+品牌”的組合拳。全國千億級的調味品市場、柳州螺螄粉與貴州酸湯的產業化路徑,都證明了地方美食完全有機會成為規模化的新經濟增長點。關鍵在于,海南糟粕醋能否抓住這輪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機遇,把短期熱度轉化為長期競爭力。現下的短板如何補齊,政府、行業與企業如何形成合力,在下篇報道中,我們將繼續關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