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在椰風海韻的海口,一個個創業夢想正從萌芽走向繁茂:高校課堂里,青年學子在創業啟蒙課程中探尋方向;孵化基地內,初創團隊借“政策東風”快速成長;直播鏡頭前,創業者用自貿港特色產品打開市場……
近年來,海口始終將支持創業作為激發城市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政策賦能”夯實創業基礎,用“服務托舉”搭建成長階梯。在市人社部門、團市委等相關部門的協同發力下,自貿港這片熱土正蝶變成為創業者逐夢扎根的沃土。
從大學生創業新苗到非標商業主理人,從傳統產業創業者到數字游民……越來越多懷揣理想的人在海口找到了實現價值的舞臺,書寫著“創業在椰城”的生動故事。
空中俯瞰海口復興城互聯網信息產業園。記者 康登淋 攝
厚植創業沃土 從“啟蒙”到“孵化”全周期護航
“創業不一定局限于專業,但一定要結合興趣與市場需求。大家可以從身邊的細節觀察起步,比如校園里同學的消費需求,或是自貿港建設中涌現的新機遇……”近日,在海南省海口技師學院的“求職指導”課堂上,教師以鮮活案例為學生講解創業方向選擇,臺下學子頻頻舉手提問,思維的火花在互動中迸發。
對青年創業者而言,“邁好第一步”至關重要。作為海口市推進國家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好就業”示范項目的重要內容,海口技師學院創新搭建創業“啟蒙-教育-實訓”三階段課程體系,將創業思維培養融入日常教學——
在啟蒙階段,以典型創業案例作為“養分”,破除青年對“創業”的距離感;在教育階段,在“求職指導”課程中融入就業創業路徑規劃等內容,讓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操能力;在實訓階段,對接企業資源開展模擬經營,讓學生在“試錯”中積累經驗。
海南伍派創業孵化基地內,海南新途徑教育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正在辦公。記者 康登淋 攝
如果說校內開展課程體系是“播撒種子”,那么校外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就是“培育沃土”。走進海南伍派創業孵化基地,辦公區里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會議室里創業者正與合作伙伴討論項目進展,食堂、宿舍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這里不僅是辦公場所,更是初創企業的“成長伙伴”。
“剛起步時,我們團隊規模不足10人,學員也比較少。”海南新途徑教育有限責任公司教學負責人呂馳回憶,入駐海南伍派創業孵化基地以來,團隊感受到了細致的幫扶支持,“基地幫我們對接適配政策、落實租金減免,持續提供貼合發展需求的服務。現在我們的團隊已擴大到20人,學員數量也顯著增長,這份成長離不開基地的助力。”
海南伍派創業孵化基地運營總監曾玲玲介紹,作為海口市級創業孵化基地,他們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硬件上,提供辦公工位、會議室、網絡等基礎設施;軟件上,不定期組織政策解讀會、融資對接會,為入駐企業提供創業指導、市場推廣、政策對接及融資服務等全流程孵化服務。
這樣的孵化基地,在海口并非個例。截至目前,海口市人社局已認定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4家,累計孵化企業607家,吸納就業3000余人。從為初創團隊提供低成本起步空間,到為成長型企業對接產業鏈資源,海口正構建“創業陪跑-孵化加速-產業對接”的梯度培育體系,讓每一顆創業“種子”都能在適宜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降低創業門檻 從“實踐”到“聚才”多維度賦能
“這款小銀魚去頭去尾,肉質鮮嫩,無論是煮粥還是做零食都合適!”“我們的椰子水從開椰到罐裝在24小時內完成,口感清新鮮甜……”今年6月,在海口國際離岸創新大廈,海口市“好就業”試創業實踐活動“短視頻和直播帶貨比拼”火熱開賽。
鏡頭前,選手們一邊展示產品,一邊與觀眾互動;鏡頭后,團隊成員忙著場控、客服、數據分析。這場“真刀真槍”的實踐,讓他們快速了解了直播電商的運營邏輯。
海南省第十屆“科創杯”創新創業大賽在海口復興城互聯網信息產業園舉行。圖為參賽選手路演現場。記者 康登淋 攝
活動由海口市人社局主辦、海口技師學院承辦,是海口“試、教、練、賽、孵”五位一體試創業服務模式的縮影:通過“宣傳發動、能力培訓、模擬經營、實操比拼、成果轉化、產業協同”的全周期服務,讓青年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找準方向。系列活動圍繞數字化創業實訓、試創業模擬經營競賽持續發力,培育出“自貿港青年創品”等一批賬號。
為提升青年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市人社部門還聯動海口11所院校、10個產業園區,開展“好就業”試創業實踐活動宣講與政策解讀會、創業訓練營等,通過“線上+線下”雙通道宣傳助青年找準創業方向;同時,組建試創業項目庫與導師團,為青年提供可借鑒的創業模板,并從多方面提供專業指導,助力青年高質量參與試創業。
8月22日,海口市龍華動漫產業園內,20余名青年創業者、高校學子齊聚一堂,2025年海口市“青春小店”青年創業服務活動(第二場)在此開展。參與者先隨園區負責人探園,了解配套設施、參觀企業辦公場景;隨后,銀行專員詳解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律師“手把手”教創業者規避股權風險。現場創業者舉著手機拍下重點,不時問答交流,輕松又專注的氛圍里,“一站式”創業干貨讓大家收獲滿滿。
青年創業者、高校學子在龍華動漫產業園一期參觀。記者 康登淋 攝
在龍華動漫產業園二期,一排排多巴胺色系的房屋,讓整個園區更有活力。記者 康登淋 攝
在服務青年創業的系列行動中,團市委開展的海口市“青春小店”青年創業服務活動、海口市“青創店小二”青年創業就業服務活動等品牌活動同樣亮眼。
“‘青春小店’聚焦青年創業需求,構建高效便捷創新的服務體系,通過模式創新、資源整合、政策扶持及系列活動,提供宣傳、培訓、資金等多維度支持。”海口市青年創業就業促進會理事長吳坤仲介紹,“青創店小二”則搭建“政策+經驗”雙軸服務平臺,助力海口市青年人才驛站入住青年更好地融入城市發展、明晰創業就業路徑。
激發創新動能 從“資金”到“政策”全方位支持
“兩次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總共400萬元,放款快、利息低,幫我們解決了擴大經營的‘燃眉之急’。”海南龍俊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符世云提起政策支持,語氣里滿是感激。2023年起,他先后申請了兩筆2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車輛庫存從20余輛增至100余輛,銷售額也隨之“水漲船高”。“‘真金白銀’的支持讓我們在創業之路上更有底氣。”符世云說。
符世云的經歷,是海口用“真金白銀”支持創業的縮影。為緩解創業者“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海口實施力度頗大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個人創業者最高可貸30萬元,小微企業最高可貸400萬元,且享受財政貼息,實際利率遠低于商業貸款;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還額外提供1萬元一次性創業補貼。數據顯示,2025年前7月,海口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2億元,直接帶動就業2205人。
為讓政策紅利精準“滴灌”,市人社部門不斷優化服務流程。“以往創業者申請創業擔保貸款需多次跑腿,現在線上就能申請,所需材料大幅簡化,審批時效也顯著縮短。”海口市創業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返鄉入鄉創業者缺少反擔保條件的問題,我市創新推出“信用社區(村)”模式,為轄區內居民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免除反擔保,進一步激發創業活力。
在龍華區濱海新村“親愛的蘇書店”內,主理人蘇拉(中)正在向顧客介紹店內的書籍。記者 康登淋 攝
值得關注的是,海口正將創業支持從“單點幫扶”升級為“長效機制”,尤其針對近年來消費升級、個性化需求增長背景下涌現的非標商業主理人群體——他們經營著特色咖啡店、文創店、民宿、書店等,用創意為城市注入人文活力。
“為推動非標商業主理人群體更好發展,我們計劃成立非標商業主理人協會,統籌規劃主理人街區,明確面向數字游民、培育創意產業的定位,通過配套辦公空間、生活服務及資源對接平臺等,打造‘有溫度、有活力’的創業社區。”吳坤仲介紹,協會成立后,還計劃發起全國性主理人交流大會,吸引全國創業者來海口合作,力爭將非標商業主理人打造成海口新名片。
“下一步,我們計劃聯合團市委、銀行及社會金融資本,推出一系列‘創業擔保貸款+’組合方案。”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方案將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以及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進一步提高貸款額度、降低貸款利率,疊加“免息+貼息”政策,著力破解創業就業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青年群體創業“扶上馬、送一程”,讓更多有夢想、有能力的創業者“輕裝上陣”。
從政策“活水”到服務“暖陽”,從個體成長到產業集聚,海口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成為越來越多創業者的“逐夢之地”。在這里,創業夢想不僅能落地,更能生根、開花、結果。
未來,海口將持續加大創業扶持力度,為更多懷揣夢想的創業者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助力他們在創業路上實現人生價值,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